在内容上,宪法确立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架构,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进行整体性的顶层设计。
在立法层面,我国不仅应加强涉外法律体系建设,切实提升立法体系的国际化水平,还应充分发挥在世界舞台上大国的作用,引导、引领国际话语规则的制定与构建。为此,应重点做好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纠纷等工作。
首先,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在功能层面,发展既是社会实践的表现形式,也是实践得以赓续的持久动力。(42)参见季卫东、齐海滨:《系统论方法在法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局限——兼论法学方法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其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其二,党保证执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虽然强调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
(31)《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42)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愈益具有世界性,但是这决不能消弭这一矛盾运动的民族特征。(58)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013年12月3日),《求是》2020年第2期,第7-8页。
(41) 其次,深入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历史运动的民族性品格及其法治道路选择。(24)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悉心把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新需求新期待,而且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高度重视法治领域的平衡且充分发展的问题,深入分析经济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法治体系内部的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行之有效的法治举措,着力增强法治发展的优质供给,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法治新需要。
(9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07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再次,精辟阐发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其法治发展需求。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技术不仅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亦是无可估量的。
(14)这一战略构想提出了新时代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的新两步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开启了建设现代化的法治中国的新征程。(86)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加快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进程,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调动拥有知识产权的自然人和法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运用法律武器依法维权,(87)从而为推动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习近平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⑧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随着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着新的历史性任务。三是必须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在严格执行民法典相关规定的同时,统筹推进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垄断法和科学技术进步法等修订工作,增强法律之间的一致性。要悉心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当代中国法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39)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49页。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根本出发点。(10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这就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11)充分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实际状况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确立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习近平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经济秩序混乱多源于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因此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
(58)由此出发,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论述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执政兴国,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13)习近平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辩证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当代中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进而清晰表达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及其法治中国建设蓝图,强调未来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
(60)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的重大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深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制度和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制度和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61)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看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习近平指出:执法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才能真正发挥好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3)提升执法司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效能。(48)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有机构成要素,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法治发展要求,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条件下所展开的法治变革过程。二是必须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必须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95)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马克思主义哲学,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81)因之,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制度和机制,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推进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的法治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措施,让他们各得其所,(82)进而增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动能,充分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的活力与创造力。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与运动发展的世界图景,是辩证法的旨趣之所在。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
(106)在司法工作中,要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发展权益作为衡量自身工作的最高标准,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把握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治机制,是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面临的重大议题。
(53)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013年12月3日),《求是》2020年第2期,第9页。客观实际或社会存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一定社会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69)因之,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四、坚持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开辟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新境界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第一次科学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矛盾的原理,将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运动视为人类社会运动与变革的动力源泉,强调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内容提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蕴涵丰厚、意义深刻。要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63)建设法治经济,必须尊重和遵循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
(33)高清海:《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393页。二是深入分析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对法治发展的深刻影响。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